前段时间,由于新闻采风的需要,我再次来到三河地势最高的大王电站,站在灌溉渠上,向着脚下望去,一眼看不到边的水稻如同一块块金色的地毯,平静而惬意的躺在平坦如镜的黑土地上,静静的等待着收获,而前年这里还是一片高洼不平的农田,职工们一到上水的季节便眉头紧锁,不平整的农田,12米的高低落差,几代邱上郢人硬是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扛”下了最苦最难的水稻管理关键阶段,可是产量与别的生产区相比却还是有差距。直到2016年对邱上郢生产区实施了土地平整项目,使这里彻底告别了几十年的路难行、水难灌、地难种的历史。
作为一名农场宣传工作者,我有幸参与邱上郢生产区土地整治项目的纪实片的拍摄,记得那时候正是炎炎夏日,我带着相机、摄像机将邱上郢生产区的原始面貌进行留存,这是我第一次清楚的看到邱上郢大王电站附近及秦庄等地段条田的不平,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在这里能把地种好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多少辛苦,特别是大王电站附近的条田,几乎没有两条田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两条田之间落差基本都在两三米左右,最大的落差有五六米,梯田似的条田给灌溉和管理都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每到灌溉时节,这里的条田都要经过几级翻水,遇到干旱年份,几天天夜水都无法引到田里,邱上郢生产区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沿着灌溉渠道一路清理阻碍水流速度的水花生等水生杂草,没日没夜的引水灌溉常常使他们累的浑身散架般的瘫在地上。当实施邱上郢生产区土地整治项目时,这里的职工像过大年似的高兴,特别是年老的退休职工,他们高兴的说,种一辈子的田,难了一辈子的上水,眼看就要成为黑历史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每次去土地整治项目现象拍摄,总会遇到一些年老的职工,他们三五成群的在平整现场观看,每每看到我去拍摄总是会笑呵呵的对我说,是应该拍下来,以后这里就是历史了噢,每每听到他们这样说,我总有种自豪感,庆幸自己能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农场的发展和变化。看着一台台了机械穿梭的忙碌,看着原本不宽不深的泥渠道变成了一道道防渗渠,看着水流翻滚跳跃着飞奔向饥渴的水稻田,由衷的高兴“七高八洼一面坡”的时代将从此不再复返,替代的是良田沃土和职工们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如今,在这片高岗地上还建起了生态梨园、休闲垂钓中心和农家乐,这片高岗地从沉寂走向了喧闹,成为三河休闲观光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当我再次站在高岗上,我的心中不仅有自豪,更有对这片高岗的热爱,因为这片高岗地见证了三河几代人夙愿的实现。